三月是花开的季节,月初的时候,家乡便解禁了,父母去附近的桃园赏了桃花,而我,在印尼,用手机软件云赏武大樱花。那时,是我在印尼望加锡做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第5个月,离任期结束还有小半年的时间。
初来印尼的时候,印象并不算好,窄小的街道、湿热的天气、高热量的食物,似乎都有点不尽人意。而在之后的教学生活中,心境的改变主要来自于在这里所见所遇的友人们。第一个遇见的人是我的同事——小陈老师,虽然同为志愿者老师,但她是我的前辈。我们所在的教学点是哈山努丁大学孔子学院下属的阿迪拉伊斯兰中学孔子课堂。孩子们大多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因此课堂纪律成为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难题。在上完第一节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管理能力感到失望,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带着沮丧又倔强的心情,我听了一周小陈老师的课。小陈老师平时是一个很温柔的女孩,说话也是温声细语,然而在课堂上,她充满激情的声音和奋笔疾书的身影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属于“陈老师”的她。课后,我问道:“总是有调皮的学生,不烦吗?”她说:“烦啊,怎么不烦。但是你要总想着他们烦,你会越烦,你要觉得他们可爱,他们也会很可爱。”是的,有时候道理很简单,只是你没能做到。有了她的引导,于是,我遇见了我可爱的学生们。

(我在阿迪拉中学孔子课堂)
在第一节课上课前,我会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想学中文。同学们的理由很多,而最多的理由是:想去中国。的确,我所在的学校是所完全伊斯兰文化的学校,对他们来说,中华文化是神秘的东方文明,与他们的伊斯兰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对此他们充满渴望与好奇。因此,我想,或许应该告诉他们更多关于我们文化的东西。我仍记得那个看着春节晚会节目直竖大拇指的女孩;那个反复看着中国各大城市宣传片,告诉我想去广州的孩子;以及那个因为赢得一张中国风小书签而兴高采烈的笑容;因为想吃饺子争先恐后伸出筷子的手;还有那个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教会我新知识”的男孩……那句话至今仍令我感动。
其实,我想说,短短一年志愿者生活,我能给他们带来的并不多,相反,在一座陌生的异域城市,我得到了太多关心与友爱。它来自于孔子学院认真负责老师和领导、来自于淳朴善良的穆斯林同事们、来自于热情友善的当地华人华侨、来自于单纯可爱的孩子们、来自于每一位对我不标准的“terima kasih”都报以诚挚微笑的人……

(中华文化活动现场与学生的合影)
2020年新年伊始,国内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那时印尼境内还是一片祥和,我们还组织学生一起写了“中国加油”为中国祈福。没曾想,印尼的雨季刚要接近尾声,新冠肺炎又如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美丽富饶的望加锡市也没能例外。3月中,学校全面停课,开展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第一周,我和小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唱中文歌的作业。看着镜头前的他们又唱又跳,我希望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永远都有这样灿烂的笑容。

(阿迪拉中学学生为中国加油)
居家隔离的时间似乎过得很快,还没来得及等到期末,便得到可以提前回国的通知。在匆匆安排好学校事宜之后,我坐上的回国的飞机,辗转数地,终于在18日的清晨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前往隔离酒店的路上,偌大的大巴车上仅坐了20人。有的人累地睡着了,歪七扭八地躺着;有的人醒着,睁着疲惫的眼睛看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道路。5点多的时候,天光泛亮,早晨的凉气从车窗里透进来令我打了个寒战。我看向窗外,此时,车正好驶过一座大桥,桥下是静静流淌的江流。这大概是珠江的水,最终流入南海,然后汇入太平洋。会不会随着洋流移动到印尼呢?我突然想到。会吧,地球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水循环,自然规律总是不断反复、生生不息。就好像在3月错过的花期,来年还会到来一样,无论如何,美好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回国志愿者于望加锡国际机场)
写在最后的话
“在这次战役中,我们不是与病毒厮杀的战斗者,我们只是远远的后方躲避者,是依然在享受各种社会服务的被保障者。”这是哈山努丁大学孔子学院吴院长写给疫情期间志愿者的话。此番归国深有感触。她还说:“坚守是一场战斗”。这让我想到曾读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话: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我们或许还缺乏一些勇气成为逆行者,但至少成为坚守者,直面惨淡的人生。也把这首《大林寺桃花》分享给大家:“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加油,中国!加油,印尼!

(孔院全体教师合影)
(来源:印尼哈大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