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CN | EN

首页

    新闻动态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外青年踏访长征起点,解码红医精神世界意义

    来源: 文 王秋月 | 图 吴伟伟 王莉娟 安力 肖妍 日期:2025-08-02 点击量:

    7月28日至30日,南昌大学组织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土耳其、土库曼斯坦6国的19名中外学生,赴赣州原中央苏区核心区于都县、兴国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红医精神”内核,通过实地探访、历史研学和专业实践,引导中外青年在长征出发地深刻理解中国革命精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安全启程,聚焦苏区历史

    7月27日下午,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国际教育学院组织行前专场培训会,副院长林夏出席并做安全教育。随后,汉语老师图文并茂地给同学们介绍了赣南苏区的地理风貌、长征历史背景及民俗文化,为实地研学打下基础。

    踏寻足迹,感悟信仰力量

    实践队首站抵达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在于都河畔长征渡口,于都县委党校副校长李金生现场授课,生动讲述了长征故事及其跨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寄语中外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汲取克服困难的勇气,并鼓励留学生成为传播长征精神的使者。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详实的史料与震撼的史实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牺牲精神,理解了于都今日发展之不易。

    在“将军县”兴国,将军馆内展示的兴国籍开国将军们的革命历程,生动诠释了“信念坚定、忠诚可靠、奋斗到底”的品格,深深触动了参观者。“我们坐车在山中盘绕都很长时间,难以想象当年红军战士徒步行军的困苦与艰难,革命胜利真是来之不易!”尼泊尔籍学生Banjade Netra Prasad(中文名:蓝天)在实地探访后由衷感慨。

    实践体验,体悟军民情深

    活动特别设计了沉浸式体验环节。在长征源民俗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罗小龙的指导下,同学们亲手编织草鞋,感受红军艰苦卓绝的行军条件。看似简单的工序却非常考验耐心与毅力,“编一双草鞋都如此不易,长征的艰难远超想象!”巴基斯坦籍临床医学学生Maisam Nabi(中文名:艾桑)体验后表示。

    在毛泽东旧居里,擂茶传承人谭新民带大家认识了擂茶的制作材料与程序,同学们握住茶杵和擂钵,擂碎茴香、茶叶粉末、花生油、炒好的花生米和芝麻,加入盐巴冲入开水,滚烫的擂茶香气飘散开来,大家在擂茶慰劳红军的故事中感受军民同心的味道。

    实践队还重走了祁禄山红军长征小道。雨后烈日下,草木繁盛,石子湿滑,5公里“微缩长征路”让同学们在相互搀扶中切身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涵。“这段路虽短,但意义非凡,终生难忘。”土库曼斯坦籍学生Naryyeva Ogulbibi(中文名:奥古拉)说。

    义诊践行,诠释红医精神内核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感悟化为行动是关键。实践队在于都街头开展健康义诊,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当地民众。尼泊尔籍学生Banjade Netra Prasad(中文名:蓝天)用流利中文为老人解读血压数据,告诉老人血压正常很健康,提醒老人天热少出门多喝水;巴基斯坦籍学生Moiz Khan(中文名:莫兹)细致询问大姐“睡眠质量怎么样?”“吃得怎么样?”……大姐表示有时会头晕,莫兹判断可能是低血糖引起的,并提供了相应的保健建议。面对居民们的大量咨询,同学们坦诚表示仍在学习中,未来将用更精湛的医术回馈社会。此次义诊正是对红医精神的生动实践。


    三天的赣南苏区行,是一次跨越国界的精神洗礼。中外青年通过共同踏访革命圣地、体验红色文化、参与专业实践,不仅直观了解了长征这一人类壮举,更深刻领悟了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精神的普遍价值。同学们表示,要把在红土地上汲取的养分融入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勇于担当,走好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路”。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