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来华留学生深度感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脉搏,培养具有“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意识的国际青年力量,11月11日至12日,“绿色鄱湖·生态践行”——“感知中国”南昌大学留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营活动在江西省九江共青城市顺利开展。来自俄罗斯、越南、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赞比亚、阿富汗、多哥、乍得、也门等国家的近30名留学生代表,在为期两天的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了一场生态、文化与奋斗精神的探索之旅。

沉浸式感知:从湖滨垦荒到生态样板
实践营的首站来到共青城市博物馆和江西生态文明展示馆。在讲解员的讲述下,留学生们系统回顾了鄱阳湖流域从“人鸟争食”到“人湖和谐”的曲折历程,以及江西省在流域治理、候鸟保护、绿色发展等领域取得的亮眼成绩。来自阿富汗的留学生MEHR POOR SAMIULLAH(中文名:尚铭)感叹道:“通过参观一个个馆藏丰富、图文并茂的展厅,我了解了鄱阳湖的生态经济价值,它不仅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在这里,我具象化地感受到中国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实现双赢的目标。”

互动式体验:于人间烟火读懂中国
实践营不仅是一场生态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入中国社会肌理的文化之旅。活动特别设置了中华厨艺体验环节,在老乡的指导下,留学生们亲手制作了经典菜肴“西红柿炒蛋”和“酸辣土豆丝”。从洗菜、切菜到翻炒,现场香气四溢,欢声笑语不断。

共鸣式传承:在歌舞中激荡青春力量
“我们是志愿的垦荒队员,高举旗帜向困难进军……”在激昂的《共青垦荒之歌》旋律中,留学生们用并不熟练却充满热情的中文,学唱着这首承载着青春记忆的战歌。随后,大家又兴致勃勃体验了推独轮车,并学习了源自于垦荒岁月的“拖拉机舞”,用充满力量与节奏的肢体语言,跨越时空,与那段火红的青春岁月同频共振。

此外,在共青垦荒文化体验园的创意工坊内,留学生们还体验了一项独具鄱阳湖特色的手工——羽毛画制作。利用候鸟自然脱落的羽毛作为原料,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构思、巧手粘贴,将一片片轻盈的羽毛化为白鹤翩跹、湖光山色的美丽图景。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YAGSHYGELDIYEVA AYGUL(中文名:爱古丽)欣喜地表示:“羽毛居然也可以用来作画,这简直太神奇了!鸟儿自然脱落的羽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态保护理念最温柔的传递,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变废为宝”!

此次实践营活动由南昌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精心组织,是“感知中国”系列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通过将生态考察、文化体验与奋斗精神传承深度融合,为国际学子提供了一个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的鲜活窗口,也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一颗绿色发展的种子。
